如何在满足产品功能复杂性的同时,用设计思维简化用户体验?

 设计    |      2025-02-05

复杂≠难用: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减法设计”之道

从事印刷设计十几年,我见过太多企业把“高端”等同于“复杂”——参数表堆满页面、技术术语铺天盖地,最终用户却连核心卖点都找不到。结合小编多年从事印刷设计的经验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编的一个心得:“真正的专业,是把复杂藏在简单背后。”

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下,产品功能日益精密,但消费者对“易用性”的要求却反向攀升。以医疗设备行业为例,某国产CT机性能已比肩进口品牌,却因操作界面混乱被医院诟病“难上手”。这种矛盾背后,正是设计思维的用武之地。

用户视角重构复杂性

设计思维的核心是“从用户反推设计”。我曾参与一款工业检测仪器的画册设计,工程师坚持罗列38项参数。我们通过用户旅程地图发现:采购经理只关心精度和售后响应速度,而操作员需要快速理解校准流程。最终方案将核心参数用Pantone专色标出,技术细节转为二维码链接,内页采用模块化撕页设计——技术手册与销售画册合一,成本降低20%,询单量得到提升。

设计思维

印刷落地的“隐形减法”

中国制造业常陷入“过度设计”陷阱:烫金、击凸、UV工艺全上,反而模糊了信息层级。例如某阀门厂商的样本册,封面用四色渐变模拟金属质感,结果印刷后色差严重。后来改用250g高阶映画纸+单色压凹工艺,配合数据可视化图表,不仅成本减半,还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可见,减法不是删功能,而是用专业工艺放大核心价值。

本土化平衡术

国内企业对“性价比”极度敏感,这要求设计在降本与体验间找平衡。我们为浙江某农机厂设计说明书时,用“故障代码扑克牌”替代传统手册——正面印代码,背面印解决步骤,成本仅增加约5毛/套,但售后咨询量下降70%。这种“低成本高感知”的创新,正是设计思维对中国制造业的精准回应。

在功能升级与用户体验的博弈中,设计师应是“翻译者”而非“堆砌者”。下次当你面对复杂需求时,不妨先问一句: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多信息吗?或许答案就藏在“少即是多”的设计思维里。